近日,建筑行业证书挂靠市场再次出现“天价”行情,引发业内广泛关注。据一位业内中介发布的朋友圈信息显示,目前市场上对一级建造师铁路专业证书的需求激增,一家企业仅为挂靠半年,便开出了高达100万元的价格,甚至表示即使没有业绩,只要社保配合,也能拿到高价。
这条信息立刻在圈内炸开了锅。众所周知,一级建造师挂靠价格向来是根据专业方向、证书稀缺性、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来决定的。但100万/半年的报价已经远远超过此前热门的一建矿业、水利等方向的正常行情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这还是中介口中的价格,企业实际出价或许更高。毕竟中介也要赚差价,这种“天价证书”背后,透露出的是行业供需关系的极度失衡。
那么,这轮证书价格飙升的背后,到底发生了什么?
一、专业小、证书稀缺,推高价格
首先,铁路工程属于小专业方向,每年通过考试的建造师数量极少,证书供应本就稀缺。需求却相对集中,尤其是在铁路施工资质要求严格、项目审批复杂的背景下,企业无法随意更换或替代,导致价格一路抬高。
二、住建部门严查挂靠,证书“可用率”骤降
其次,全国范围内的证书挂靠清查行动正在持续推进,尤其是社保、注册轨迹等成为重点核查对象。很多原本流通在市场的证书因为出现多单位注册、频繁变更、社保缴纳不一致等问题,被判定为“异常”,无法通过企业资质审核系统使用。
这也就意味着,虽然证书数量表面看起来还不少,但真正能用于企业注册和资质维护的“干净证书”大幅减少。需求没有降低,有效供给却大幅萎缩,价格自然飞涨。
三、三个月限期整改,企业争分夺秒找人
更直接的刺激来自于住建部门下发的整改通告。一些企业因注册建造师数量不达标或不符合资质要求,被系统标注为“资质异常”。主管部门给出的整改期限仅为3个月。对这些企业而言,短时间内找到合规证书,是能否保住资质、继续经营的关键,容不得一点拖延。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部分企业愿意支付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,哪怕只挂靠半年。他们需要“救火”,愿意砸钱解决眼前的合规问题。
四、河北监管平台月度比对,压力持续升级
以河北省为例,其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已上线“每月自动比对功能”,系统会定期比对企业注册建造师数量与资质标准是否匹配,凡是人员不达标或存在异常注册信息的企业,将被自动标记为“预警状态”,并在平台上公示,接受公众监督。
这一举措大幅压缩了企业违规挂靠的生存空间,也倒逼企业必须在短期内补齐人员、纠正问题。这样一来,挂靠需求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,供不应求的局面愈发严重,证书价格随之飙升。
100万挂半年,一建铁路证书成为新的“香饽饽”,并非偶然。它反映出的是政策高压之下,行业对合规证书的刚性需求,也暴露了建筑企业在人员配备上的长期依赖挂靠现象。在住建系统持续加强监管、实名制全面推进的当下,证书市场的“天价风暴”或许还将持续一段时间。对于持证人来说,这是市场红利期;而对企业来说,则是合规转型的“倒逼期”。